聚焦it 聚焦 京东:已向工商总局举报阿里扰乱电商秩序

京东:已向工商总局举报阿里扰乱电商秩序

聚焦it摘自 网易科技讯 11月3日消息,“双11”电商促销节近在眼前,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已在宣传方面进行了几轮针锋相对的狂轰滥炸。此前,有消息称阿里让参加“双11”促销的商家“二选一”,要么选阿里,要么选京东。对此,今天下午,京东方面表示:已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巴巴集团扰乱电子商务市场秩序。1

对此,阿里巴巴方面做出回应,称京东是“一哭二闹三上吊”,一会要打这个,一会要打那个,一会举报这个,一会举报那个,京东忙的可谓不亦乐乎。

阿里巴巴表示:“其实,对于竞争的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消费者选择。”

以下是京东声明全文:

近期,我司不断接到商家信息,反映阿里巴巴集团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胁迫商家“二选一”。商家表示,阿里巴巴向其传递的信息是:如果参加天猫“双十一”主会场活动,就不允许参加其他平台“双十一”主会场活动,对于已经和其他平台达成合作意向的,则要求商家直接退出,否则会在流量和资源位等方面进行处罚或制裁,导致商家无法正常参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双十一”促销活动。这是典型的店大欺客行为,使得在其他电商平台上购物的客户无法享有公平的促销优惠,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其行为还干扰了品牌商家在其他电商平台的营销和推广,损害了商家利益。这些行为不仅妨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京东集团已就此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巴巴集团扰乱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京东一直以来以客户为先,正是由于致力于长期为行业合作伙伴和用户带来价值,京东近年来获得了高速发展,其中服装品类在京东平台上取得了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高速增长,如2015年上半年,服装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150%。同时,秉承“开放、共赢”的理念,京东在大型促销活动期间曾多次公开表示欢迎友商参与,倡导全行业共同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此次京东不仅代表自身,更以行业健康发展为己任,挺身而出,打击不正之风。我们希望此举能够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贡献力量。

导语

刘强东结婚两天之后,马云说他也结婚了,刘强东娶的是奶茶妹妹,马云娶的是苏宁。两年前由阿里、京东、腾讯、苏宁形成的四大电商平台的格局已被打破,双寡头格局:阿里+苏宁VS腾讯+京东,就此形成。

  作者:《中国企业家》 周绾

刘强东结婚两天之后,马云说他也结婚了,刘强东娶的是奶茶妹妹,马云娶的是苏宁,后者的这场婚礼,是真正影响中国电商格局的历史性事件——苏宁站队阿里,退出了电商平台之争。上一个这样的事件发生在一年半之前:腾讯放弃电商,入股京东。2013年,同样经过一轮并购整合,业界认为四大电商平台已经形成:阿里、京东、腾讯、苏宁。短短两年之后,四大平台重新排列组合为双寡头格局:阿里+苏宁VS腾讯+京东。

马云终于开始将刘强东视为一个正儿八经不折不扣的对手了,即便在年初,他还为方兴东《阿里巴巴正传》中自己的言论“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写了长微博道歉,语气正是马氏一贯轻松调侃的风格,近似于教父安抚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

京东已经大到马云不得不把它当做对手:2014年第二季度,阿里系的猫淘聚GMV是5010亿元,同比增长45.1%。而同期京东的GMV是630亿,同比增长107%,是阿里的12.6%。到了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上升到14.6%。而今年第二季度,京东GMV第一次突破千亿,达到1145亿元,同比增长82%。两者差距进一步缩小。

市值的变化表明资本市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阿里上市时市值2300亿美元,京东市值只有阿里的13%左右。但是,如今京东的市值稳定在400亿美元上下,阿里的市值稳定在2000亿美元上下,京东市值已经是阿里的20%。

一直以来,关于双十一商标,商业模式……阿里和京东之间小摩擦不断,但是,2015年的优衣库争夺战,才真正让大众发现,阿里和京东缠斗得何等凶狠。电商发展了10年,到了双寡头的格局,其竞争才终于回归到了零售的本质:供应链的比拼。巧合的是,这一轮比拼中,阿里和京东都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己的基因,向对方”学习“。

  阿里的瓶颈和京东的风险

阿里走到这个体量,始终对供应链缺乏影响力,其贩卖流量的线上商业地产模式,已经露出了疲态。而能在最短时间内补全其缺陷的,放眼全国,也只有苏宁一家。

优衣库4月8日入驻京东,声势浩大,连刘强东都亲自上阵站台。8天之后,4月16日,天猫服饰总经理李淑君确认离职。“没有维护好核心KA优衣库”被认为是导致李离职的导火索。这距离原天猫总裁王煜磊(乔峰)被免职还不足1个月。

知情人说,李离职的真正原因是:“天猫2015年第一季度核心KPI之一是KA( KeyAccount 意为重要客户)的销售增长必须达到60%,李未完成该指标。”服饰是天猫倚重的核心品类,在过去的1年里,天猫TOP的KA商家即使在天猫疯狂的流量扶持下,依然增长乏力——这已经是全行业公开的秘密。同为B2C模式,京东在2014年第四季度的交易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9%,这个增长率几乎是天猫的两倍。

而对比淘宝与天猫可以发现,2014年天猫市场GMV占比已经在31%这个点位上连续徘徊了3个季度;而淘宝的GMV的同比增长在上升,这也解释了天猫频繁的人事变动。让行癫的掌控力从淘宝跨越到整个猫淘聚,是阿里管理层给表现不佳的天猫打的一剂强心针。

有观点认为,天猫的现状是逍遥子和乔峰给天猫定下的“品质化”路线造成的:KA大商户销量高能力强,为了完成KPI,团队把资源都给KA,这最终造成天猫对KA商户的高度依赖,一旦KA商户有变,平台就无计可施。同时,越来越多的KA品牌商向阿里系外寻求新的渠道,比如服饰之于唯品会,3C和家电,日百之于京东,核心KA优衣库就是其中之一。优衣库对阿里意义非凡,2014年的双十一,优衣库在天猫的总成交超过2.6亿元,位居服饰类旗舰店榜首,平台全类目旗舰店第五名。

深层次的原因是,零售的本质不是建场收租,而是以强大的供应链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再让利给消费者,伟大的零售公司,沃尔玛、亚马逊……所做的事情无非如是。

阿里对供应链缺乏影响力,连一间仓库都没有,所做的一直是流量生意,提供的只是营销、支付、交易系统的服务,商户能获得的帮助也仅限于此,因此,阿里平台的获利也仅限于此。

早在2013年,马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做了菜鸟网络,希图搭建属于自己的供应链平台,然而,仅靠菜鸟解决物流是远远不够的。阿里需要一张全国性的供应链网络,包含仓储和物流,当阿里真正的上帝——中小企业需要相关服务的时候,阿里要拿得出来。除了苏宁,没有第二家公司能够提供这个。同时,苏宁的强势品类是3C和家电,如同百度腾讯扶持猎豹对抗360,是阿里牵制京东最好的帮手。

再看京东,如今的它也经不起任何一记昏招。京东崛起正是由于强大的供应链,在仓储、配送方面不计成本的投入。“提高中国国内,产品的搬运效率。”是刘强东挂在嘴边的话。目前,京东在扩充品类的时候,需要自身之外的供应链资源进行补充。不久前京东对永辉的入股,正是这种近平台化的思维——让永辉在生鲜方面的资源,弥补自己在生鲜和日用消费百货领域的短板。

同时,京东的问题则是供应链为王的零售商思维太过强悍,在POP开放平台上很难平衡和商户之间的关系。7月,优衣库和京东的蜜月就结束了,此前,包括Jasonwood、Timberland、迪卡侬等品牌商都曾从京东退店。京东对入驻POP的商家和对自营采销的供应商,都以采购的思维去合作,对商户品牌和个性需要缺乏尊重和认可。补一些平台商的思维,京东才会更好。

  马云和刘强东的优点和缺点

“马云的缺点,恰好是刘强东的优点,刘强东的缺点,恰好是马云的优点。”这是中企哥和某电商行业老兵聊天时听到的,年度最佳,换个说法的话,也许马云变得像刘强东一点,刘强东变得像马云一点,俩家公司就都能得到幸福了。

“你知道京东现在多少人吗?5万人!阿里巴巴是慢慢长起来的,现在才23000人,收购加起来25000人。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做快递?现在京东5万人,仓储将近三四万人,一天配上200万包裹。我现在平均每天配上2700万包裹,什么概念?中国十年之后,每天将有3亿个包裹,你得聘请100万人,那这100万人就搞死你了,你再管试试? ” 马云这番话引起轩然大波,但是,这也泄露了其内心真实想法———只想搭平台,只想做轻公司,永远无意变重。阿里的发展也是沿着这条路,零售、物流、本地生活、支付、财富管理……所有的业务都是如此。轻资产,平台化,优点是利润高,缺点是对产业不够深入,掌控力不足——天猫就是最好的例子,菜鸟亦如是。

另外,在一些垂直业务方面,马云有时发动浙商抱团,有时动用其他人脉,总之会以“人情局”来搞定,比如菜鸟,比如网商银行。马云的高情商在此间淋漓尽致,他懂得分享,也愿意分享。

反观刘强东,他做的是最重的生意,他一直以7万兄弟为豪,他的甘蔗理论认为企业做的事情越多,盈利点才越多。刘强东做零售没有一点偷懒:从获客、到采购、仓储、物流、售后,全部亲力亲为,真正做到了深入产业,和供应商之间是深度绑定的关系。然而,要真正带领京东成为伟大的公司,刘强东还需要走出采购思维,建立平台化的思维。

  改变性格就能改变命运。文/贺树龙

去年下半年起带领京东开放平台年度增速超过天猫,年初刚刚升任京东集团副总裁的辛利军今天异常忙碌,上午老板刘强东发来微信,询问媒体报道的“京东官方刷单”情况,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又接到了上司京东商城CEO沈皓瑜的电话,问询同一件事情。

联想起前两天媒体有关“淘宝关店转战京东”的报道,辛利军十分愤懑。“京东反腐的力度无以复加”,他说,刘强东眼里不容沙子,在假货、刷单这种事情上零容忍,如果有员工出问题,处理上“一律开除”。他想不明白的是,说起假货和刷单,与竞争对手比起来,京东的问题简直九牛一毛,而如今却突然成为了一些媒体报道的焦点。

不过,愤懑归愤懑,该正视的问题还得正视。辛利军表示,京东内部正在彻查事情的缘由,如果商家或员工有责任,绝不姑息。但在查明白缘由之前,不会轻率处理任何涉事方,因为员工的职业生涯不容易、商家做生意也不容易。

  京东坚称绝不纵容刷单

辛利军介绍,京东内部有个“鹰眼系统”,建立了检测和打击虚假交易的模型。参考买家收货地点、电话、店铺交易转化率等等数据,能够分析出虚假交易的行为,并采取降权、惩罚、关店等措施。去年一年,京东就对不守规矩的刷单卖家开出了2000万元的罚单。

在京东商城官网的“商家入驻”页面里,详细写着每个品类入驻开放平台需要的费率,服装、家居家装是京东开放平台的前两大品类,费率一般在8%左右。辛利军说,京东内部管理的“ABC”原则决定了每个领导都不能单独为商家给出优惠政策。

不过,昨天下午有媒体报道京东官方要求入驻卖家“刷单”,以换取扣点减免和资源位,并贴出了QQ聊天截图佐证。截图显示,如果商家刷单,只需交纳1%的扣点,1%从何而来?辛利军解释,这个1%是为大宗交易给出的优惠,而不是专为刷单设置。

做电商的都知道,零售平台想吸引批量采购很难,因为数量一大,商家和买家都会选择线下交易,商家不必交纳多余的扣点,买家也能以相对优惠的价格拿到货。为了留住大宗交易订单,京东给出的方案就是底扣点和赠送资源位。对于这个方式是否会被用来刷单,辛利军称内部还在调查,他再三强调了京东的立场:如果查出问题,严惩不贷。

  “京东和阿里的土壤不一样”

刷单现象并不罕见,记者在去年年底调查刷单产业链时,有淘宝卖家发出了“不刷单等死、刷单找死”的感慨,并表示据他观察“淘宝一半销量靠刷”。当然,自营为主的京东,在2010年推出开放平台并迅猛发展之后也同样难以幸免。

卖家刷单无非是为了冲销量、上排名,从而吸引流量。相比于给平台投钱打广告,刷单这一手段的性价比很高。

是否开放平台本身就难以避免刷单现象?辛利军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京东和阿里的土壤不一样”。

资料显示,2014年京东第三方交易占比达到了39%,其中第四季度更是高达44%;京东直营与第三方交易额,分别为1593亿人民币与1009亿人民币,分别增长了70%、217%。

可以看出,开放平台在京东内部的业务占比越来越高,并且带动了京东营收的高速增长。参考电商增速放缓,以及天猫的增长率不难发现:依靠开放平台的快速增长,京东正在缩小与阿里的差距。

而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正是天猫总裁王煜磊(乔峰)被免职的原因。

京东开放平台有不到7万卖家,阿里体系内则有超过800万卖家,其中天猫约20万。辛利军认为,京东营收并不靠广告费支撑,在商品露出和流量分配上没有呈现出竞争对手高度集中、囤积居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特点。

在京东,卖家获取流量和展示的途径并非只有购买广告一项。事实上,京东为广告通道开放的广告位很少,想要投放还得排长队。辛利军介绍,卖家可以通过使用京东的仓储服务来获得展示。目前已有约30%的京东卖家在使用京东的物流开放设施。

在辛利军看来,“土壤不一样”,甚至会导致卖家“变坏”。几天前,有媒体报道“淘宝的假货店转战到了京东”;对此,辛利军向网易科技介绍,那些被指售假被关的店铺,根本不是“转战”,而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入驻京东。而京东对它们的产品进行抽检,并未发现有假货。“为什么被淘宝关的商家在京东不卖假货?应该从自己的土壤与环境上找原因。”

“京东的费用率是固定的,决定了卖家能以稳定的成本做生意。”辛利军认为,土壤好卖家就不会售假,因为利润可以保证。如果卖家的营销费用占比很高,售假掺假也就是迫不得已的事。

对于假货和刷单这两件事,辛利军强调公司绝不容忍的态度,但同时他又在警惕这些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推手。昨日,据网易科技记者调查发现,这次爆出与京东员工聊天的卖家杭州乐步婴童用品有限公司,是一个入驻京东时间不久的商家,公开信息显示其法人代表为雷雁群;有相关人士透露,雷雁群是前阿里高管。随后,此调查信息为诸多媒体所引用,但并未得到阿里官方证实。

聊起前几年最终以卖家集体起诉友商不正当竞争收尾的“二选一”事件,辛利军很无奈:“为什么大家就不能公平、公开竞争呢?”

 文/贺树龙

  阿里与京东的口水战,再度白热化。

在年初的京东年会上,“大嘴”刘强东放言京东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演讲中,围绕假货水货、税收贡献等问题,刘强东多次暗讽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把京东和阿里、刘强东和马云放在一起总是话题不断。当然,在对标阿里之前,京东与当当、苏宁等对手也曾有过交战。但随着去年京东、阿里相继赴美上市,天性好斗的刘强东明白:电商行业二虎相争的格局已经形成,值得京东正视的敌人只剩下了阿里一个。

早在去年双十一,京东和阿里就曾因为商标问题明争暗斗;今年伊始,马云的“京东悲剧”论也引发了不少口水。

电商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培育出了京东和阿里两种模式、两个巨头:一个是最大的自营电商,一个是最大的平台电商;一个用物流号令天下,一个携流量统帅三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们之间的竞争将是整个电商行业的主旋律之一。

至于最终谁将胜出,则是由体量、格局、管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管是京东还是阿里,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决定其胜负的也许不是对手,而是趋势和自我革新的速度。

  阿里优势:大而强

从体量层面看,无论是市值、GMV(商品交易总额)、盈利能力还是生态圈的繁荣程度,阿里都远超京东。不过,京东的增长势头良好,未来二者的差距有望缩小。

【市值】截至美国时间上周五晚,京东市值329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434亿美元,是前者的7倍。

【GMV】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GMV是人民币673亿元,同比增长111%;阿里巴巴同期GMV为人民币5557亿元,是前者的8倍,同比增长48.7%;尽管从增速上看,京东是阿里的两倍有余,但并不意味京东可以在短期内赶上阿里,毕竟两者体量差距太大,且难以预料京东这种急速壮大还能持续多久。

【盈利能力】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净收入29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1%,净亏损1.6亿元,亏损原因是受与腾讯合作的资产和业务拖累;阿里巴巴同期收入人民币168亿元,同比增长53.7%,净利润68亿元,盈利能力远超京东。二者营收增速相差不大。

【用户】2013年,京东年活跃用户数为4740万;阿里巴巴在其2014财年(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前一年时间)的活跃用户数量则为2.55亿,约为京东的5倍。

【商户】京东虽然以自营为主,但其开放平台(POP)业务也在高速增长。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共有约5万名商家入驻。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第三方开放平台业务交易总额为26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8%,在总交易额中占比为39.9%。阿里巴巴则号称有800万商家,二者不在一个量级。不过,考虑到模式差异,这一对比不具太大的参考意义。

【移动化】移动就是未来。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移动端GMV占比29.6%;同期,阿里巴巴移动端GMV占比为35.8%。占比之间阿里略微胜出,不过随着京东和微信、手机QQ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其移动化的前景有望追上。

综上所述,单从体量层面看,京东并不具备与阿里平起平坐的资格。那么,京东的优势在哪?

  京东优势:正品+物流

众所周知,京东是自营为主的电商,B2C是其根基,阿里是平台电商,B2C(天猫)和C2C(淘宝)并重。这种模式差异使得二者成为了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在产品和体验、平台公信力方面大相径庭、各有优劣。

【产品】在产品方面,淘宝的品类丰富度自不必言,从服装、家电、3C、家居、百货到汽车,“万能的淘宝”有求必应,这主要得益于阿里并不染指产品,所有的SKU(库存量单位)都由平台上的卖家自发提供。卖家自然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品类繁荣的大集市;相对而言,模式类似的京东和天猫,对商品的质量和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门槛较高,品类较少。尤其京东以自营为主,品类扩张的成本很高。所以从品类丰富度的角度看,京东不占优势。

但在产品的品质方面,京东对商品的把控力度更强。长期以来,京东一直以“正品行货”自居,尤其在3C、家电等标准品方面,尽管也时有假货、翻新货等事件被爆出,同时第三方平台上也曾爆出存在供应假货的商家,但相比淘宝上假货水货泛滥、李逵李鬼并存的现状,京东在“正品行货”形象的塑造上显然更有优势。

电商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价格致胜,淘宝的急速崛起正是得益于低价这一草根气质。但随着商户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成本剧烈上升,过去的低价商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加之国内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追求有品牌、质量有保障的商品是未来主流的消费需求。所以,单从商品品质角度看,京东模式具有一定优势。当然,意识到B2C才是未来的阿里巴巴,近几年也在不遗余力的发展天猫。不过,按照目前的现状看,天猫更擅长服装等品类,3C、家电方面京东的实力更强一点。

【体验】电商的体验可以划分为网站体验、支付体验和物流体验、售后服务体验四个环节。网站体验方面,京东和阿里的差距并不明显,这里不做赘述;支付层面,支付宝有超过3亿实名用户,其中活跃用户接近2亿,京东的网银在线虽然未公布相关数字,但相比二者的差距不小。网银在线未能成为大众支付工具一定会影响京东的支付体验,不过好在京东和腾讯合作以后,用户可以使用微信支付付款,在支付体验方面有一定改善。但微信支付毕竟是腾讯的产品,除了要交费率之外,过渡依赖微信支付也会影响京东金融延伸业务的发展。

物流一直被认为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京东7万多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仓储和配送岗位上工作。自建物流可以保证商品及时送达,可以进行货到付款,快递员未来还能当做推销员使用,成为O2O的线下流量入口。阿里自己不卖商品,所以物流服务通过四通一达等社会化物流企业来解决,虽然马云希望通过发展菜鸟物流来改善局面,但目前尚未看出太大进展。

综上所述,在用户体验层面,正品形象、物流体验上京东优势较为明显;而在淘宝越发被诟病的今天,阿里要想捍卫自己的电商帝国,既需要大力扶持天猫,又需要不断完善物流环节,挑战不小。

  模式之争

京东做的是零售业+物流业,阿里玩的是商业地产+互联网广告。零售业和物流业的钱需要一分一分赚,效率就是生命,所以京东注定苦逼;地产业和广告业都是暴利行业,成本低、来钱快,阿里成为土豪一点都不奇怪。

【盈利模式】自营电商,自买自卖,京东赚的是差价。举个例子,一台手机进价3000元人民币,售价3288元,京东赚的就是288元的差价。除去仓储、物流成本,利润微乎其微。加之,京东一直在大肆兴建仓库、扩充配送队伍,有着这些投入做为背景,不难理解为何京东一直 亏损。而阿里巴巴不管商品、不管物流,只需负责经营好流量,就可坐收租金和广告费,毛利奇高,风险极低。

所以,当马云轻轻松松赚的盆钵满盈、走上“神坛”、呼风唤雨之时,刘强东还在苦逼兮兮地和快递员们称兄道弟、打成一片。问题是,羊毛不会出在狗身上,马云虽富,却是建立在数百万商家挣扎生存的前提下;刘强东虽穷,但效率未必就不能致胜。在零售业的链条上,京东和阿里都各占一环,到底谁的模式才是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对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综合分析。

  【生态】

刘强东有个著名的“十节甘蔗”理论,从零售行业供应链的角度解读了利益分配。他认为,一个产品从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到定价五个环节应该由品牌商来做,从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到售后这五个环节应该由零售商来做。京东的策略是做更多的环节,交易是基础,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追求更好的服务和更大的盈利空间。这意味着,品牌商跟京东合作,只需要专注在产品的生产阶段,流通环节交给京东来做,比较符合专业分工的理念。可以说,京东是零售服务商,是为品牌商打工的。

在阿里的体系内,上述十个环节仍然需要由卖家自己来做;而且,为了争抢流量卖家往往还需要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竞争成本暴增,生存状况普遍艰难。这也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人感叹在淘宝的生意不好做的原因。

刘强东不久前暗讽阿里让卖家赚不到钱,但自己却过得十分滋润,并非没有道理。

总之,阿里的模式虽然赚钱容易,但商家之间竞争激烈。当然,京东的重模式也并不完美。按照刘强东的计划,京东希望未来能拥有60万名员工,这样的扩张节奏,蕴藏的风险十分巨大。管理一个拥有60万名员工的企业,保持零售和物流两个方面的效率第一,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格局较量

  眼界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

梳理阿里巴巴的历史不难看出,马云最懂“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他抓住了21世纪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高增长点:外贸转型、零售业变革、信用缺失以及中国基础物流落后等,并将其变为公司转型的方向。

阿里曾经适时地把业务重点从B2B赚到C2C(淘宝),后来又转到B2C(天猫)。在电商业务之外,马云也希望依托支付宝打造一个新的金融帝国,同时,马云还在涉猎医疗、教育、文化等产业。可以说,哪里有风口,哪里有金钱,哪里就有马云。

阿里巴巴虽然起家于电商,但未来完全有可能干完就走,等到行业不再呈现高增长态势、需要比拼效率之时,或许阿里的金融、医疗、教育、文化布局已经筑起了另外几座金山。

而刘强东则似乎铁了心要在零售行业扎根,除了金融,京东很少参与主业之外的其他业务。零售业赚钱不易,但京东就是要啃这块老骨头。

不过,最近两年,京东也在做出改变。刘强东曾期望,京东金融未来十年内要撑起京东70%的利润。理财+供应链贷款+消费贷款+平台业务+众筹,京东手握自己的用户和数据,也在争取另一个春天。

但在尘埃落定之前,京东和阿里的竞争还将持续。围绕农村电商、O2O等新兴领域,双方短兵相接、争个你死我活也不意外。对供应商和消费者来说,有竞争才会有越来越好的产品、持续改进的服务。

京东和阿里,两种模式、两大高手。它们的好戏,仍在继续上演。

 

  根据网传的一张盖有“浙江天猫网络有限公司”公章的通告函,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取得“双十一”注册商标,经阿里巴巴授权,天猫就“双十一”商标享有专用权、受法律保护,其他任何人的使用行为都是商标侵权行为。

这份通告函被曝是发给各广告媒体的。该函还不点名批评了“少数电商企业”,对双十一活动的实际举办方进行混淆,借助“双十一”活动的影响力提升自身知名度是对知识产权的漠视,为了达到借势目的甚至罔顾事实,在广告中使用“瞎淘”、“假货”等宣传语,试图将阿里巴巴与假冒伪劣相关联。天猫希望相关广告媒体拒绝为少数电商企业发布宣传信息。

对此通告函的真实性,阿里巴巴发言人未做回应,称这是少数电商企业的炒作行为。该人士称,阿里2009年开始举行“双十一”活动,2011年申请注册商标是很合理的事。阿里欢迎别的电商一起来参加“双十一”活动,但是应该合理合法来做,不能以攻击别人壮大自己的方式来做。

澎湃新闻记者在国家工商总局网上查到,“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确实已成功注册“双十一”、“双十一狂欢节”、“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等商标,使用范围涵盖三大类:“为零售目的在通讯媒体上展示商品广告”、“新闻社、电视广播、计算机终端通讯、为电话购物提供电讯渠道”、“培训、安排和组织大会、提供在线游戏、电视文娱节目、经营彩票”等。申请日期为2011年11月,都享有10年商标专用期限。这些商标的专用期限开始时间大多是2013年2月,还有一些则在2013年10月。

10月30日,记者登录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苏宁等电商网站,均未发现广告中含有“双十一”字眼,京东表述方式是“11.11”。

有消息显示,通告函中所指的在广告中使用“瞎淘”、“假货”字眼的电商正是京东。

针对上述通告函,京东10月30日上午发布声明,也未点名称某电商企业是借法律之名、行垄断之实:“11月11日已经成为全零售行业的节日,也是消费者的网购狂欢节。该电商企业一贯倡导开放和生态,却试图将此节日以‘合法’的方式据为己有,甚至用威逼利诱的手段给媒体和电商同业公司设置障碍,有违开放的互联网精神,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

知识产权律师、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游云庭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册商标拥有专用权,可以排除他人的使用,阿里巴巴有权维护自己的权益。

但他也表示,商标本身是有争议的。“双十一实际是描绘11月11日附近的一场促销,把日期注册为商标,是有争议的。”

据了解,《商标法》第11条禁止将商品或服务的通用名注册成商标,就是为了防止公共资源被私权侵占,商标权的范围不能跨越到语言和时间这样的公有领域,从而影响公众利益。

游云庭表示,别的商家也可以向商标局提出抗议,去撤销这个商标,但是这个过程会比较长,可能会花两三年。

“这可以视为一种博弈,从商业竞争延伸到法律上的博弈。”游云庭认为。

澎湃新闻记者查到,京东下属公司——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分别在2013年11月14日和2014年1月24日申请“京东双十一”商标,使用范围甚至还比阿里还大,一共有七大类,也包括广告、电视播放、为电话购物提供电讯渠道等。目前,该商标注册还在申请中。 (来自澎湃新闻thepaper.cn 见习记者:杨鑫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聚焦it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ujiaoit.cn/focus/2581.html

虚商迎来大考:2个月倒计时开始

马云:双十一阿里还想做100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