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it 区块链 工匠精神|儒释道诗、词画融合献礼中华文脉

工匠精神|儒释道诗、词画融合献礼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早在公元618年的中国唐朝就有一种凝炼文字且表达意象、和画,书法,印融入意境的情文叫做文人画。题诗画滥觞于唐朝,代表作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成熟于宋朝,代表作以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为地标。诗词“化境”有着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一”、”万物一体”的深厚底蕴。具有深刻的中国哲学背景,是西方美学中是难以见到类似的理论观念。钟嵘在《诗品》“赋、比、兴”的论述,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他把艺术的特殊感人作用与艺术的思维表现特点联系起来。历史文人画的“诗情画意”很完美诠释钟嵘“兴”的理念,画已尽而意有余。王维、杜甫、苏轼、唐伯虎、王冕、郑板桥等历代杰出艺术家都曾以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解,或咏叹画面的意境,以诗的文字、书、画的笔墨做媒介构筑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直锲人心桥梁。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传统文化研究社副社长何霖咏和国家一级美术师廖庚鸿历经三年呕心沥血创作,坚守自己文化艺术良知,重新端详历史文脉,遴选提挈历史,支撑华夏精神的文人画高格去追寻和固守,为往圣继绝学,诗、词画三教思想融合,彰显中华民族儒释道的文化体量和力量。

  何霖咏儒家词画融合|廖庚鸿泰山秋韵图

(插入日出山石视频)

  沁园春.秋登泰山抒怀

  秋陌烟霞,落日霓裳,雨过旧廊。

  望远山着墨,浪萍风梗,飞花似蝶,阵雁归翔。

  苍簇蔷薇,轻柔心涧,寒气凉凉叶暗香。

  忆春日,叹万灵萌动,坤厚呈祥。

  擎天奇石崖墙,浩气漫,天窗碧嶂长。

  日月新气象,天光共影,星明云涌,清政朝阳。

  代有英豪,才谋神料,万里江山万里扬。

  千帆过,史诗长河载,华脉泱泱!

  词解析:

  由景及情,彰显泰山精神—读何霖咏先生《沁园春·秋登泰山抒怀》说起泰山,总让人心头不禁涌起杜甫《望岳》里的经典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五岳之尊,体验和感悟诗人杜甫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是后人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文友何霖咏先生怀揣这份情怀,登临泰山,并写下《沁园春·秋登泰山抒怀》,由景及情,彰显泰山精神。这首词牌名采用的是苏轼体,双调114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5月到11月,作者秋日游泰山,恰逢佳期。上阕描写泰山秋日之美景。“秋陌烟霞,落日霓裳,雨过旧廊”。作者描述泰山奇观,想起了诗人刘元载《早梅》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的境象。行走字里行间,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作者登泰山风雨兼程,最后身披晚霞霓裳,站在泰山之巅。“望远山着墨,浪萍风梗,飞花似蝶,阵雁归翔。”山中盛开的蔷薇,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入心脾。美妙的心境,情感由此得到升华。作者不禁“忆春日,叹万灵萌动,坤厚呈祥。”由景及情,感悟泰山文化。泰山又名东岳,东方是生命之源,是希望和吉祥的象征,所以泰山被称为“吉祥之山。作者上阕结尾用“坤厚呈祥”寓意泰山,实则是为下阕描写泰山精神作引子。“擎天奇石崖墙,浩气漫,天窗碧嶂长。”上阕柔美,下阕刚强。生动表达出泰山之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顶天立地的担当精神。“日月新气象,天光共影,星明云涌,清政朝阳。”文中有画,呈现出泰山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胸怀博大的包容精神。汉代淮南王刘安之《上武帝书》中云:“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 泰山安则四海安,所以只有清政朝阳,才能国泰民安,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代有英豪,才谋神料,万里江山万里扬。”中华民族英豪辈出,铮铮铁骨,壮士凌云。司马迁发聋振聩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申司马迁之义,赋予了“重如泰山”之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近年的论述中多次提到“事业任重道远,责任重于泰山”。“千帆过,史诗长河载,华脉泱泱!”这是这首词的结尾,作者寄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代代得以流传、延续,值得去守护、追寻、汲取、传承。全词感悟作者借景泰山,赞誉中华历代江山代有才人出,勉励自己勇于攀登、进取、担当的儒家精神及守护、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脉的心志。浅析完何霖咏先生的这首词,希望自己如有机会登临泰山,也要像他这样,除了欣赏泰山的自然美景之外,还要用心感受泰山文化的魅力。

  (文/肖丽萍,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晋安区作协秘书长)

  何霖咏道家诗画融合|廖庚鸿报春图

图片2.png

(插入仙鹤视频)

  题庚鸿《仙鹤道春图》

  雪肤洁透玉魂衣,声彻重霄振翅飞。

  谁是人间春信使,下凡仙鹤道梅归。

  诗词解析:

  诗,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深远;画,用丹青展现对生命的理解,令人直观。只有在读诗赏画中,才能让尘世中流浪的精神得以寄托。有幸读到何霖咏先生为著名画家廖庚鸿的《梅鹤报春图》作的一首七绝《仙鹤道春》,让我感受到了诗魂与画魂的完美相融汇的境界:雪肤洁透玉魂衣,声彻重霄振翅飞。谁是人间春信使,下凡仙鹤道梅归。

  全诗画面鲜明,色调高雅,了了数字,却字字珠玑。第一句“雪肤洁透玉魂衣”,让一群白鹤鲜活地跃然纸上,特别“雪”是它外在的形象,“洁”是内在的品格,代表着它的圣洁和高贵,两字互相呼应,彼此映衬,写出了一群优雅的仙鹤清逸脱俗,它那美丽洁白的羽毛,仿佛天外的仙子降临人间,特别唯美。接着“玉魂衣”三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仙鹤因着自身圣洁的情操,它成了天地间圣洁的象征,身披霓裳羽衣,它是天地间美的化身。第二句“声彻重霄振翅飞”,仙鹤本是仙物,它来自九天云外,了了七字把仙鹤振翅高飞的情形如梦如幻地展现我们眼前。让人不禁联想起唐朝诗人崔颢的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高远,豪气的意境。这两句诗诗人把运用了色彩的词汇,及有声动态的描绘,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立体画面感,使诗中的意境更为灵动而深远。

  在道教中,鹤是道教的文化符号之一,鹤意象体现的道教文化精神,同时也寓意着长寿。华夏文明对于鹤的推崇远由来已久。《楚辞·远游》中所云“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道教灵验记》中载有中唐时湖州刺史崔玄亮“于紫极宫修黄箓道场,有鹤三百六十五只,翔集坛所,紫云蓬勃,祥风虚徐,与之俱自西北而至”,鹤的降临为道场带来了圣洁祥集的氛围。以尊道贵德、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作为教义、追求。画家们喜欢把仙鹤、苍松联系起来,象征延年益寿。而画家此图中的鹤则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诗人本着对这幅国画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能力,以一个设问“谁是人间春信使,下凡仙鹤道梅归”中,把天外来者——仙鹤,为报春的使者,飞临人间,道出梅开时节,春风万里的时刻已经到来!特别喜欢他的“道梅归”三个字,感觉画中三只仙鹤岩上望梅,仿佛在谈论梅花到来,它们满心欢喜,梅花带来了万物生长的大气象。所以一个“道”字,把静态的画面变成动态画面,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和活力,给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从而取得奇丽多姿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作者在对古诗在用字上的推敲和提炼的功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首七绝《仙鹤道春》,完全把作家画中的韵致在诗句中慢慢地晕开了,红梅点点,一股浓浓的春意弥漫人间。鹤唳晴空,仙姿高雅,诗歌把画家完美的构图通过相通的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俨然“诗在画中,画在诗中”的立体效果。同时,梅的风姿,正是人生岁月中,凛然不惧,傲然争春的象征,寄寓了所有的挫折都是一种砺炼,相信春天的气息就在不远处向我们缓缓吹来。

  这首题图诗,重在化境之美,“化境”是中国艺术理论和美学中的独特范畴,是标志着作品审美价值的最高层级。化境有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 万物一体”的深厚底蕴。从诗的角度看,作者通过“化境”的艺术手法,让那种“玲珑透彻,不可凑泊”的浑然之境,使万物充盈着生命力。“臻于化境”的艺术家,要有深厚的主体修养。何霖咏先生的诗,能吟成画中境;廖庚鸿的画,可搆出诗中图。诗与画,彼此辉映,相得益彰,实在是一种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上的完美结合!

  (文/林晓阳系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何霖咏释家诗画融合|廖庚鸿建宁莲乡图

图片3.png

(插入荷花视频)

  咏建宁莲乡

  红情绿意燃初夏,缕缕清香净世尘。

  伫立水间菩萨相,芳魂禅定是灯神。

  读完这首诗,禅意阵阵,禅荷一味,赏荷的境界随即提升,不再像以往只停留于欣赏荷花的美或感叹荷塘之壮观。作者一提笔就开始用文字“画”建宁荷塘美景–“红情绿意燃初夏”。一个“燃”字,既强有力地描绘出荷塘红花绿叶之盛景,又生动形象体现出热情四溢的夏天。紧接着,笔蘸徐徐清风,涌动“缕缕清香净世尘”。荷花润物细无声,对世人的教化,永远守住大道,守住主体性,常乐我净。隔屏望文,也觉得一股荷香扑面而来,涤荡心尘。

  身处红尘俗世,在这片净土面前,愿能不染烦恼。每次品读诗词时,我会多加关注和感悟每首诗的题眼或着诗眼。“伫立水间菩萨相,芳魂禅定是灯神”。这是诗的第三句和末句。这首诗的诗眼也在此两句当中,即 “菩萨相”和“灯神”,作者赏荷之超然境界跃然诗中。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指的是莲花,即荷花。因为莲花圣洁的品格,所以被佛教喻为“圣洁之花”。莲花全身都是宝,花、藕、莲子三体并存,象征佛的“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伫立水间菩萨相”,形象地刻画出菩萨的庄严法相。静望池中莲,令人脑海里闪现出这样一个画面,盈盈水间,观音菩萨站于莲花台之上,手执莲花,神态安详慈悲。

  1985年5月荷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荷花同时也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印度《大智度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复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再来解读另一个诗眼“灯神”。“芳魂禅定是灯神”,禅定为调心之法,净化心灵,增长智慧。佛家以清净戒体为灯台,所以到寺庙会看到莲花灯台,有白石凿成的,也有金属或塑料制作而成的。中间点上蜡烛或燃上油灯,一朵朵充满灵性之光的莲花绽放在佛前。

  李商隐在《题白石莲花寄楚公》写道:“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灯是光明与智慧的表征,在佛前供灯,点亮心灯,借着佛的智慧之光,照破无明,心生慧解。诗的末句赏荷境界再次升华。作者赏荷联想丰富,从形象到意象,紧扣咏建宁莲乡主题,朵朵莲花从平实的香气中将建宁熔铸圣洁、奇丽、充满灵性之光的莲花之都。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于感情的复合物的东西。”相信作者也是在赏荷的刹那之间由意生象,由象生意,最后意象共生,才有了这首禅荷一味吟咏之诗,令人向往建宁莲乡……

  (文: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州晋安区作协秘书长 肖丽萍)

  诗、词作者:何霖咏,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传统文化研究社副社长。主要研究方向:诗词、文人画。

  画家简历:廖庚鸿,江西赣州南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浅议中国文人画写意精神》等被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报道,多次成功举办个展及联展,多幅作品参加全国画展并荣获奖项,作品被广泛收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聚焦it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ujiaoit.cn/btc/19831.html

2022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